一般古琴的琴面为(古琴的琴面为什么)

一般古琴的琴面为(古琴的琴面为什么)

北宋 宋徽宗《听琴图》

关于《听琴图》,离不开两个字——秘密。似乎,总有一团迷雾笼罩着,很多人想要揭开面纱。比如,这幅画的作者,到底是宋徽宗本人,还是画院画家执笔?正中央的抚琴道士是不是宋徽宗?听琴的人,红衣绿衣,哪一个才是蔡京

在我看来,无关紧要,那是历史学家操的心。画作的主要功能,是审美。此外,我确实感觉到,这幅画有一种神秘的力量。那是几年前的事了。偶然间,在扬州宋夹城公园的一间书店,大堂中央挂着一幅仿真复制品《听琴图》,装帧精美。这幅画作的存在,使周围的环境瞬间安静下来。像是一池动荡浑浊的水,忽然澄澈了。我觉得神奇。

那以后,每每与之对视,都能感觉到某种神秘力量所在。哪怕是对着手机的小屏幕。百思不得其解。

探索许久,终于找到一个关键词——时空

“听琴图”三个字,“琴”字那一捺,像极了宋徽宗拨动琴弦的修长的手指。绵柔,却不乏帝王的锐气。旋律,便是从这手指与琴弦的亲昵中跳跃而出。音乐之所以存在,须借助时间。而眼前的绘画,是空间艺术。时间与空间的交织,水乳交融,自然而然,司空见惯浑然一体。问到时间以何种方式与空间交织的问题,很少有人能回答。最终极的说法,在佛教中。佛教认为,时空的存在本就是一个谎言。按此说法,我们与宋徽宗之间相隔的1000年,并不存在。宋徽宗那颗阴柔的、追求极致之美的心,眼前,还在活泼泼地跳动。

松树、抚琴人、听琴人,构成一个审美的空间。看画人,听得到琴声。听琴人,眼前浮现某种画面。或者说,听琴人,本身即在构筑画面。

换一种说法——魔术师在时间的河床里,截住了流动的水,冻结成一帧画。这一过程,使时间与空间短暂分离,从而产生一种令人迷醉的效果。掌握这种魔术的人,须具备手艺。格物致知的宋代,能工巧匠很多。讲究细节打磨的宋徽宗,连孔雀欲飞时先抬左脚还是先抬右脚都能记录得一清二楚,因为他知道,只要有一丝细节对不上,后人就无法进入他的时空。

比如,这幅画中,古琴琴面是扁平的,与之相匹配的风格简约的琴桌、含蓄朴拙的白色香炉、香炉中袅袅升腾的烟雾、铜鼎里的插花、造型玲珑的太湖石……它们在着意打造一个古雅空间,也在精心布置着时空的谜题。

细想,这幅画叫作听琴图,而不是抚琴图。古画中不少“松下抚琴图”题材,高士在山间松下抚琴,仿佛与松风相应和。而《听琴图》显然不是那一路。抚琴人不是唯一的主角。画家在广阔的空间里,营造一种氛围。看那两位听众严肃出神的表情便知,听,专注地听,忘却凡尘地听,可以走进时间的褶皱。进入无我之境。

听琴。读画的人,请跟画中人一起听。一起感受时空的恍惚,一起迷醉。

记得曾看过一个天才儿童的实验,把他的眼睛蒙上,老师将文字写在纸上,折叠起来,放在他耳边听,他可以猜出纸条上的内容,准确无误。再延伸一下,佛教中,佛陀放光便可以说法度众生。这也是视觉和听觉的神秘交织。

不知道,你见没见过瀑冰。亲近瀑冰的时候,下意识产生一种震撼。急速俯冲下来的水,凝冻成画。突然哑了。没有了听觉,只剩下视觉。让你感觉天地间无比寂寞。在寂寞中生出凄美。

宋徽宗就很擅长制造这种效果。《听琴图》之美,久远地,令人绝望而忧伤。

解决企业获客难题,添加 微信:hvq698  备注:获客

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792114587@qq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yunxkee.com/436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