座落在沭河东岸的莒南县板泉镇高榆小学,是一所近百年的老学校,查阅《莒南县教育志》可知,在今莒南县境域内,就成立时间排序,它仅晚于大店小学、路镇小学、板泉小学,处第四位。
小学始建于民国政府明令取缔私塾、开办新式学堂的1930年。据史料记载,学校最初由私人集资兴办,村里的头面人物主办,任校长,聘请有才学的先生当教师,借用私人闲置住房为教室,经费或靠学生出资,或靠学田(水生河淤地)收入解决。有两所初级小学,村西头小学,校长丁元亮,本村人;教师张志余,现临沂市河东区张庄村人。东头小学,教师季兴灿,现临沭县季家岭村人。两处小学共有学生40余名。
从那时到现在近百年来,高榆小学走出了三千多学子,其中不乏革命功臣,国家栋梁,这主要得益于先后执教于此的一百多名德才兼备教师的谆谆教悔,尤其是小学初创时期那一批教师们的努力和奉献,为学校的发展打上了鲜明的印记。
早期执教于高榆小学的教干们大多从战争年代走来,言传身教中带有明显的红色印记,虽然他们任职时间长短不一,但他们渊博的知识、强烈的家国情怀、密切的干群关系、踏实的从教作风给学子和家长们留下了深刻印象。
新式学堂教育的奠基者薛汝俊
薛汝俊(1903.7-1991.9)男,又名薛秀亭,莒南县板泉镇大薛家村人。幼年读私塾,后考入山东省立第五中学(临沂五中),1928 年毕业。

薛汝俊老年照
1932年(民国21年)国民政府派薛汝俊到高榆小学任校长,学校遂改为公立初级小学。两个教学班,学生50余人。学校是按民国政府颁布的以“三民主义”为教育宗旨办的,比较正规,课程设置全面,教学设备齐全,主要开设课程有:公民训练、国语、算术、卫生、社会自然、劳作、美术、体育、音乐等,还有洋鼓、洋号、体育器材等,学生穿统一制服。学校在社会上影响较大,被称为“洋学堂”。 1935年春,临沂县县长范筑先(山东聊城人,抗日民族英雄)到板泉完小视察,高榆小学全体学生列队到板泉完小接受检查,受到范县长表扬。
1938年日本侵华的战火烧到沭河两岸,小学被迫停课,薛汝俊积极参与家乡的抗日救亡运动,1940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,任职中共滨海区沭水县抗日民主政府,是沭水县抗日烈士纪念塔监修委员之一。

坐落在渊子崖村北的抗日烈士纪念塔监修委员名单
在他的影响和动员下,高榆小学的学生有:丁肇瑞、刘廷玺、张嗣祥、李作文、李作庆、丁原聚、丁肇堂、刘同吉、薛汉勋、薛士超等先后投身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。
薛汝俊治学严谨,学识渊博,一生致力于乡村教育。抗战胜利后,脱离行政工作,又回到教书育人的岗位上,1948年10月以后在本村小学、三义小学任教师,后调王庄完小任校长。1979年退休,1982年4月改办离休。1991年9月25日病故,享年88岁。
他的众多子女大多都继承、坚守在他从事的革命、教育的岗位上。据薛汝俊孙媳妇、莒南一中教师林学珍介绍,薛汝俊七个儿子除老五在家务农外,老大参加八路军,后来当老师,老二和老七当老师,老三薛九登曾任上海海标厂党委书记,老四和老六参加工作,三个儿媳是教师,一个女儿薛九玲十四岁参加八路军,开始在板泉区政府工作,后作为王震三五九旅部队卫生员随军作战,女婿是王震三五九旅一团团长,后师级干部任青岛港务局局长。
抗日校长丁肇瑞

丁肇瑞照片
丁肇瑞(1922.5-2000.9) 板泉镇高榆村人,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里。幼时先读几年私塾,后入本村小学,1933年考入板泉完小。1935年高小毕业后回家务农兼做一些公益事情。
据武阳村王从照后人回忆,1940年农历8月18日,八路军三纵二旅五团攻打凸凸凹村(今名于家湖村),王从照和薛汉鼎(大薛家村人)、丁肇瑞(高榆村人)、严东位(闫家围子村人)通过地下工作关系,劝降了坊庄的土顽头子郭希武,为八路军解放凸凸凹、三义口、坊庄等地,开辟沭水县根据地作出了贡献。
1940年10月临沂五区解放(高榆村时属临沂五区),丁肇瑞满怀抗日救国热情参加了鲁南专署举办的第一期教师训练班,参加了中国共产党,回村办抗日小学,亲任教师。经过一冬天的筹备:借教室,备桌凳,动员学生……。翌年二月,高榆村抗日小学宣告成立,一个教学班,两个年级组,学生30多人,丁肇瑞亲任教师。学校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,按照《山东省战时国民教育实施方案》,以“启发民众的民族意识,动员群众积极参加抗战”为宗旨。课程开设国语、算术、常识、音乐(唱游)、体育等。学校把组织学生走向社会,宣传发动群众抗战,作为主要任务,组织大一点的学生做儿童团、识字班、冬学的小先生;配合民兵站岗、放哨、查奸细;参加剧团,演戏、扭秧歌,宣传抗日救国。学校办得成绩显著,爱到沭水县政府两次嘉奖,是板泉区办得最好的学校之一。
抗日小学里走出了李文儒、刘廷珍、丁原儒、刘淑兴等革命干部。学校教唱的抗日歌曲,几十年后,还有人在哼唱。
1944年2月调任洪瑞区文教助理。此后,历任莒南县兴云区区长,县民政科长,粮食局统调秘书、股长、副局长;1952年7月至1958年5月,在济南市委工业部、交通部任科长;1958年5月至1982年12月,任济南市交通局党组书记、副局长,行政14级。1982年12月离休,享受地市级待遇。2000年9月1日病逝于济南,享年78岁。
中共济南市委组织部对《丁兆瑞同志的悼词》:“丁肇瑞同志,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功勋,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贡献。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,光荣的一生”。
迎接解放的宋世智校长

宋世智照片
高榆村籍的老教师、原板泉镇文教助理丁明亮说:“宋世智老师是在1948年淮海战役的隆隆炮声中,身背一床狗皮褥子,走马上任、来高榆小学恢复发展教育的。”
宋世智(1913.5—1986.10)男,莒南县相沟乡宋家沟村人,1913年高中文化(临沂五中毕业)。1940年参加抗日革命工作,在马家峪小学任教师。1948年秋山东青州教育会议后,到高榆小学恢复发展教育,先后任教师、校长、完小校长至1963年,任职高榆小学长达13年。
宋世智依靠当地干部群众办学,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。当时,国家公职人员实行食物配给制和“派饭制”,公职人员每月发90近“红粮”(高粱),交给可靠的群众家,到群众家吃饭,宋世智等教师们每天出入当地群众家门,亲如一家。当地干群也经常走访学校,时任高榆村党支部书记的丁履起就经常到学校给学生“训话”,有一次指着自己的儿子说:“牛,你要敢不听老师的,我找根绳子勒死你。”丁履起是抗战时期的农救会长,在当地威严极大,妇女哄孩子时只要一说:“丁履起来了”,小孩吓得都不敢哭。因此,他经常到学校,对学生的震慑力相当大。

九十年代的高榆小学大门
宋世智老师关心教学质量的提高,千方百计留住好老师。将具有初中学历参加青岛培训的赵超老师提拔为教导主任,主抓教学。强行留下教学水平高的万鹤美老师,万老师曾说过:“宋校长的强留,使我失去了1955年上沂水师范、1956年到县教育局工作的两次机会。”
1954年,上级调宋世智校长到涝坡区当文教助理,他感到学校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刻,就拒绝了上级的任命,在他的努力下,高榆小学逐步发展壮大,成为除板泉完小外最好的小学。
20世纪50年代,有丁原儒、丁原森、丁明亮、刘波、刘淑兴、张嗣胜、张钦业七人考入师范院校,号称“高榆七君子”。60年代,又有刘淑英、丁原典考入临沂师范学校,丁兆兰考入临沂卫校。高榆小学一时名声大振。
宋世智还架起了高榆和宋家沟之间的人情往来、文化交流的桥梁。在莒南籍作家赵德发纪实文学《1970年代,我的乡村教师生涯》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有关高榆私塾先生“抠字眼”的故事:“离我们村(相沟乡宋家沟村)二十多里有两个村,一个叫东高榆,一个叫西高榆。东、西高榆各有一家私塾,两个先生互不服气。有一天,东高榆有人死了,请私塾先生写挽联,他把落款写错了。那家死的是老头,老太太还健在,应该写‘哀子’,但他写的是‘孤哀子’。西高榆的先生得知,就写了首打油诗,让学生贴到东高榆大街上:‘高榆庄,真奇怪,他爹死了他娘在,前面写个孤哀子,后面写个顿首拜。’写错了挽联的那位先生见了又羞又恼,茶饭不思,得病死了”。

赵德发文学作品封面
就赵老师的这个故事,我曾打电话给丁明亮落实过,他听了后,若有所思地回答:“高榆过去是有东、西两头两所私塾不假,可没听说发生这样的事,按说赵德发的老家和高榆相隔30多里,赵德发和高榆又没有交集,他怎么能知道高榆的事呢?这样的故事属学士雅趣,一般乡野俗民是讲不出来的。估计,八成这事和宋世智、宋校长有关。宋老师是高榆和宋家沟之间人情掌故、文化交流的桥梁,在咱庄教学时,‘东山’那边‘九岭十八坡’的人情世故他讲过很多,高榆跟沭河边的事估计他也少讲不了。”经丁明亮提醒,顿时恍然大悟,我本是个“发丝”,对赵老师的生平、作品基本了然于胸,赵老师姥娘家就是宋家沟,他将在姥娘家听的那些熟稔的事随手搬到小说里,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。
当然,这个故事是在提倡兴办新式学堂,主张废止旧式私塾的大背景下形成的,赵老师讲这个故事的初衷也是在说明初为人师时那种“战战兢兢,如履薄冰”的心态,绝没有“贬排”高榆老先生的意思,事实也是如此,在赵老师的另一本小说里,他又把这个故事搬到了别的村庄。
事实上,赵老师对高榆是不会陌生的,他姥爷宋家栋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战斗在高榆一带的沭河两岸,《中共莒南县党组织材料》是这样记载的:“中共沭水县洪瑞区(原称午阳区)区委书记刘乃哲、王铁英; 区长王斗南、宋家栋。”高榆是他姥爷非常熟悉的地方,家庭内流传几个高榆的故事,也在情理之中。
宋世智一直兼任板泉教育工会主席,一生坚守在乡村教师的工作岗位上,是莒南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教育界代表,1954年起,历任莒南县几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。
从儿童团长到党史专家的万鹤美
万鹤美老师是高榆小学早期教师中唯一健在的老师,是高榆小学发展历程的见证人之一,今年90周岁,清瘦矍铄,温文尔雅,耳不聋眼不花,头脑清醒,思维敏捷,语言逻辑表达清晰。几十年的党政秘书工作和十多年的党史研究,造就了他极高的文史素养,谈起人事过往,娓娓道来,亲切友好,轻松愉快。

万鹤美照片
万老师介绍,抗战时期他的家乡王庄是抗日民主政权沭水县县政府驻地之一,全家参加革命,他叔是王庄村村长,婶子是妇救会长,二哥是庄长,三哥是青救会、各救会会长,1944年大参军,骑着高头大马、戴着大红花走在队伍最前面,时任沭水县长王子虹亲自牵马欢送,他是儿童团长。
万老师学历最低,成绩最好。早期执教高榆小学的老师大多出自高中、师范,这在当年就是高学历,而万老师接受的正式学校教育是1941年7月(农历)至1944年秋的三年王庄抗日小学。1951年在王庄小学宋世贵校长指导下学习过《初中升学指导》,其他文化知识全靠自学取得。但万老师却是一位优秀的教师,不论是在本村做“庄户学”的“小先生”、王庄小学的代课教师,还是到高榆小学任教、办“民校”,都得到了学生拥护,家长认可。当然,成绩的取得是万老师自己努力工作,勤奋学习的结果。
万老师年龄最轻,工作最多。在高榆小学任教期间,除教学外,和赵超老师一起还担任办“民校”的任务,开展扫盲工作。白天给学生上课,中午给识字班上课,晚上给男青壮年上课。参加村里的干部会议,参与村里各项事务活动的开展。
万老师执教时间最短,师生情谊最深。万老师于1952年春到高榆小学任教至1956年6月8日调离,时间仅仅四年多点,但万老师与学生的师生情谊却维持了七十多年。前几天,已经八十多岁的陈茂利和陈兆聚还问:“万老师怎么样了?有空得去看看。”
万老师在高榆小学任教期间,经常家访,与家长关系融洽而友好,很多时候都成了一些百姓家庭生活的主心骨,帮着他们写信、处理家务事等;耐心辅导学生,关心学生成长,循循善诱,和蔼亲切,赢得广泛的赞誉与尊重。
一次在万老师家中交谈,万老师拿出来1956年他临离开高榆、高榆陈姓木梳传人送他的一把一直保存、使用了66年的棠梨木木梳,让人感动不已。

万老师保存的高榆产老样式“大方”棠梨木木梳
在与万老师的交流中,我问过:“像高榆小学这样的学校,它的灵魂是什么?”万老师思考了一会儿,回答说:“对文化知识的执着是主题,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,只要迈进学校,都想着多学一些知识,列宁说过:‘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里,是建成不了共产主义的’,毛主席也说:‘不做睁眼瞎’,只有掌握了文化,人民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、才能真正翻身做国家的主人。”
“它是一所红色学校,爱党、爱国、爱社会主义是灵魂。日本人的凶残、国民党的腐朽,共产党的英明,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,打倒日本侵略,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,是当时思想教育课的主要内容,天天讲。”

抗战时期滨海区文教工作总结(教师培训课程)
“还有一点,它的创办,是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,是乡村文明的进步,过去能上学的都是有钱人家,共产党来了之后,每个村庄都办学,穷人的孩子进学堂,这对文化的普及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。”
据史料记载:“由于毛主席的英明领导和我党各项政策的正确贯彻执行,我沭水抗日根据地终于渡过了最困难的时期,并从一九四三年起恢复和扩大了自己的控制区。这时,全县已建起八个行政区、一百四十个行政村,有自然村三百三十八个,有组织的群众达十万人以上。并办起初级小学七十九处,中心小学十二处,冬学班三百三十二处,全县各项工作热气腾腾。在建设和保卫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中,各抗日群众团体发挥了很大的作用”。
如今,这所小学依然矗立在沭河岸畔,发挥着“启蒙育才,传承文明”的作用。




高榆小学新貌(2021年山东省税务局驻村第一书记筹集240余万元改造教室、校园1000多平方)
百年高榆小学,是党的政治航标,人民的文化阵地,社会的文明符号。
作者:陈青 编辑:季本臣
解决企业获客难题,添加 微信:hvq698 备注:获客!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yunxkee.com/25056.html